Wednesday 7 October 2009

参禅--何谓疑情?


    九九年的十一月份,参加了继程法师所主持的静七之后,为了报答四重
恩,所以写下了《疑情》与大家分享。
根据果煜法师的参禅经验,他提出,所谓参禅者,即参疑情也。
他再三说过:"众生从生下来,本就有疑情的,既因在生活中有烦恼,
也因对生命有迷惑。于是为了这些烦恼迷惑,才引发我们学佛问道的动机。
因此参禅,也只是顺著本有的疑情,而去参破他罢了。”

“大家皆知世尊为于四城门中见人生生老病死等人生苦相而震惊:为何
所有的经教对如此重大的问题,却只语焉不详?为何周遭的人对如此切
要的苦痛竟是如此的漠不关心?人生的苦从何而来?将何而灭?于是为探究
此道,他决定舍身出家。简单讲,他乃为“疑情”而出家的。

“所以从世尊成道的公案,我们可说:“疑情是初发心之所在”。不是吗
?我们为何发心学佛,难道不也为世间有太多的烦恼在搅和,有太多的疑虑
待澄清吗?

“其次,疑情又是抉择经教、善知识的凭借。为何我们觉得佛法较相应?
为何确定某善知识讲得较贴切?相应应什么?贴切切什么?只此耿耿于怀的
疑情而已!甚至佛教里三藏十二部经,有的论空,有的阐有,有的倡世间慈
善,有的究出世解脱,我们又如何抉择所欲深入的法门?这也必以疑情为先
决的凭监标准。

    “因此我们绝非为参禅而寻求疑情,而是为先有疑情,才发心向道。虽
然我们于听闻经教或亲近善知识时,疑情从未消逝过:却只散而未凝聚。偶
尔提了又散,散了又提,故不能成片。其必待正参禅时,才能卯足全力,直
捣黄龙。于是为已先薰习了诸多清净的佛法种子,又能全力参究故始有开
悟的可能。因此我要强调的是:除非大悟彻底,否则我们的疑情当持续不断
才是。

“然疑情既人皆本有之,而外道何以不能开悟呢?因为邪见,障蔽了他
们的本性,所以不能开悟。因此必透过佛法的正知见,才有办法消除邪见:
而待破除邪见后,才可能开悟。又只有正见,而无清净的戒,无安心的定,
也不容易开悟,所以还得三学兼修,才可能开悟的。

“可是这“定”,不需要真人定。我们往往有一种错误的看法:认为修

禅,必修到一切妄想杂念都消除了,才可能顿悟。然在禅宗的公案里,多数
不是这个样子。有的是路上看到桃花而顿悟,有的是在与禅师的对话当下而
见性。于是不管路见桃花或与人对话,都还在“分别作意”中。因此在“分
别作意”的当下,也可以顿悟的:而不是必修到一切妄想、杂念都消尽了,
才能顿悟。(待一切妄想、杂念都消尽了才能顿悟,是次第禅观的修法。)

“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:必待消除一切妄想杂念,才能开悟。那便不容易
对禅法产生真正的信心。而中国禅宗之特胜处:即谓在妄想杂念的当下,还
可能顿悟。所以我今天讲的重点,还偏向于参禅棒喝。

“为什么参禅法门比较容易人手呢?因为一切:乃是我们本有的。虽若事
情太忙了,妄想太多了,这疑情就会被盖住矣:但有时,它还隐约地浮现出
来。尤其在修定时,以妄想杂念渐次剥除故,它便将如“水落石出”地显出
来。所以很多人只单纯地数息,甚至单纯地念佛,而待心较安定时,疑情却
蹦跳出来了。


0 comments :

Post a Comment

 
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|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- Premium Blogger Themes | Blogger Templ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