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 6 September 2011

八十三 与瑜伽师的交谈

镜子 042
    当崇山禅师在美国剑桥(Cambridge)时,有一位著名的瑜伽师邀请崇山禅师到他的道场聊天。当时瑜伽师和二十几位弟子在一起。有些客人送来的生果和蜜饯放在这位印度教瑜伽师的面前。他正坐在讲坛上。请崇山禅师坐在他右侧的地上。
    崇山禅师和他的三位弟子安坐后,瑜伽师便请他们吃糖果。崇山禅师的一位弟子代师答道:  “谢谢,不用了。”然后他便解释禅师患上糖尿病。
    瑜伽师说:  “啊!真不幸,你应该每天行两里路,这样对你会有帮助!”
    禅师答:  “患上糖尿病没有问题。  ‘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’  因为这色身已经是空的。我的糖尿病也是空,因此这病也没有问题。”


    瑜伽师沉默了一会儿就说:  “让我们  聊天罢!”
    崇山禅师问他:  “好!当你修练瑜伽时你应如何去保持你的心呢?”
    瑜伽师答道:  “我们应该把心混入进内在的自我。同时心中应无一物。你有没有读过Patanjali的瑜伽书呢?”
    崇山禅师反问:  “那么自我和我的心一一他们是相同的,还是不同的呢?”
    瑜伽师答道:  “当心向内时,便和自我成为一体。但当它走出来时,两者便分开。”
    崇山禅师反驳:  “心无内外,心如何和自我混成一体或分开呢?”
    瑜伽师说:  “如果不是心,谁在外面运作?”
    崇山禅师问:  “什么是心呢?”
    瑜伽师答:  “我的心是能够走到外面去运作。但当它进入内在时就成为自我,当它走出外面时,它就在世间活动。心不是一个分开的实体,也不用任何改变,它是一个意识而已。当同一个心转入时就成为自我,再次转出时成为意识。他还会缩小和变大。”
    崇山禅师反驳道:  “心是没有里面和外面。思想制造里、外、意识、心一一一切都是由思惟转变而成。因此心实是无心
    瑜伽师解释:  “当心和外境互相接触时就成为识心。当它进入里面时就会忘记了外境,它再次成为自我和意识。”
    崇山禅师继续问:  “是谁制造里面、外面和意识?是谁制造事物?”
    瑜伽师反问:  “你是想知道谁制造你吗?”
    崇山禅师说:  “如果你问我,我会给你答案。”
    瑜伽师问:  “你有什么想法?谁制造这个世界呢?”
    崇山禅师答:  “你的面前摆放了很多苹果和橙。”
    听到禅师这样说,印度籍的翻译员看来有点迷惑不解,就请禅师再重覆说一遍他的答案。然后就皱着眉头地向瑜伽师解释。
    瑜伽师静默了数分钟。然后问禅师:“这是答案吗?”
    崇山禅师反问:  “你想要另外的答案吗?”
    瑜伽师说:  “对!”
    崇山禅师说:  “一加二等于三。”
    瑜伽师说:  “那么三减二,就是……?”
    崇山禅师答:  “只剩一。”
    瑜伽师说:  “如果我们同时带走这个一。”
    崇山禅师说:  “那么我就打你!”
    翻译员有点惊讶,禁不住屏息,也不想翻译最后一句。但过了一会儿,她还是把最后的一句翻译了。
    瑜伽师看来非常生气,轻摆着脚说道:  “这些答案没有一点意义,你还懂得什么知识呢?”
    崇山禅师立即说:  “好!我为你解释吧!我现在问你:一加二等于三;一加二等于零,哪一个答案是对的?”
    瑜伽师答:  “一切事物都是瞬息间变化,你知道吗?有时答案可以是十、或者是五或七、亦可以是九。它会不断变。因此没有什么是固定的答案。一切都是瞬息间的真理。”
    崇山禅师说:  “如果你说一切都是变幻,那你就执着了色相(物质)。”
    瑜伽师反驳:  “我有执着色相!但你就执着了你的问题和答案!”
    崇山禅师笑着说:  “这是个好答案。”
    瑜伽师问:  “为什么人会对常变的事物起执着?为什么人会对这些东西追求渴想?”
    崇山禅师:  “好吧!让我问你……?”
    瑜伽师抢着说:  “不,我要先问你一个问题。我们相谈关于心灵精神上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什么?”
    崇山禅师答:  “今天是星期天。”
    瑜伽师批评道:  “这不是哲学家的答案!这只是一个小孩子的答案!”
    崇山禅师说:  “对。”
    瑜伽师说:  “从世间法来看,一切的事物都有某些存在的目的。例如:这是位男士。  (他的手指向其中一个信徒)在这里如果我问他:  ‘为什么你会来到这里呢?’他会告诉我,  ‘我来探望你’或‘我有问题想问你。’你应该如此去回答才使人明白。如果有人有疑问时,当他得到了答案,他的疑团也消失。但你的答案是没有意义和目的。就像小孩子的游戏一样。”
    崇山禅师答:  “其他的答案也都是小孩子的答案。  ‘我来探你。’所有小孩子都会明白。但是‘今天是星期六’  一一小孩子们就不一定会明白这个答案。那么你的答案也是小孩子的答案。”
    瑜伽师说:  “我们说的话是要令人明白,那说话才有意义和目的。如果没有人明白你,那么你的问题和答案又有什么用呢?那些问和答必须有意义。”
    崇山禅师说:  “我知道你是伟大的,但你不明白真理,因此你只是一个小孩子”
    瑜伽师说:  “大和小是没有问题的。但是当我们要用言语在日常生活中沟通或处事,才有意思。无论是大是小,语言一定要清楚。要令成人和小孩子都能够明白。
    崇山禅师问:  “我想再问多一个问题。”崇山禅师就拿起一个苹果,  “这是苹果,如果你说是苹果,你就执着了名和相,但如果你答不是苹果,你就执着了空。这是不是苹果呢?”
    瑜伽师答:  “两个答案都是对的。”
    崇山禅师说:  “真是两个都对吗?那我会打你六十棒!答苹果是错;答不是苹果也错;答两者都对更是双重的错。为什么?这个苹果是思惟所造,苹果没有说:‘我是苹果。’只是人们叫它做苹果。所以它是由思惟制造出来的。”
    瑜伽师说:  “我们明白它是从树上长出来的。”
    崇山禅师说:  “对,这又是一个好答案。一个更好的答案是……。”禅师把这个苹果咬了一口。
    瑜伽师说:  “就算我没有吃过,我也会明白苹果是什么。那些人不知道才需要吃它,你吃了才明白,我看它一眼就明白”
    崇山禅师说:  “然而一个好的答案应该是给我苹果,并对我说:  ‘请吃吧!”’
    瑜伽师说:  “那并不需要,我可以看得出它是什么。”
    崇山禅师说:  “这是对的,一切的语言都是不需要的。”
    瑜伽师说:  “明白有很多种。吃不是唯一的方法,还有其他途径使人明白。在这一刻,把你的哲学放在市场去。假如你告诉店员苹果是什么及它的大小,他不会给你苹果吃。在日常生活中,你的哲理是没有用的。哲学应该是实用的。我们应该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。两者是分不开的,它们应该是一致的。现今世界就算科学家也不会相信任何不实际的事情。”
    崇山禅师说:  “我不是哲学家、我不是科学家、我不是佛教徒。”
    瑜伽师问:  “那么你想做什么?”
    崇山禅师说:  “其实你是已经明白了”
    瑜伽师看看腕表便说:  “现在我要出外了。我们迟些再谈吧。和你讨论不是很困难。”然后笑着说:  “既然你不是哲学家,我会给你一个苹果。”他便给了禅师。
    崇山禅师又将苹果交回给他,然后微笑着说:  “我要给你。”
    瑜伽师说:  “给予或接受,两者我都一样高兴。”
    崇山禅师说:  “很多谢你。”

0 comments :

Post a Comment

 
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|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- Premium Blogger Themes | Blogger Templ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