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 12 December 2009

禅的方便,入境,悟境 ~ 一




禅之方便                 继程法师
依禅修原理来观察中国禅,中国禅也是依止观二门来修 学,只是观法上也许有其特色,故显示出中国禅与传统印 度禅有不共之处。 
    中国禅的特色在观门中,故文献中多提及此,而少提及其 与传统禅法共通处。其实在修观法前,仍是有止门的前方 便的。
中国禅林的夏冬二季安居,也有密集禅七,在此阶段,多以坐禅为主,配以行禅为辅,故重点仍在止静用功,此静态修行仍以专注为主,如观息、念佛、念般若乃至念话头,
辅以觉照,而渐渐凝住,专注与觉照相融、统一则成就止 或定。
但丛林除安居打七外,禅僧在平时或以农禅,或以工禅等 动态用功,故其修止门之法当以觉照为主,即是时时处处 觉照本身的行为与动作,为能觉照故必专注。觉照与专注 渐渐统一,也可成就止或定。
在静态与动态的用功中,渐渐的身心统一,内外统一,但仅于此不入深定,故止中觉照力仍明白运作,以之照见日常生活的种种,照见身心的状态。
此看似简单的用功法,实需多年用功。在动态中皆保持专 注,觉照的明觉。禅僧在丛林或禅堂用功,安居打七时固 然全心投入,而在日常生活中,由于丛林的劳作。出坡中 的农禅、工禅也不复杂,乃至可以简化至单一工作,故禅 众亦能全心投入于动态的修行功夫。多年下来,自能使静 态与动态功夫凝然成片,故达身心统一,内外统一的功 夫,应非太过困难。
反观现代人因生活上的琐碎事太多,易于散心,自然觉得用功不易,用心不得力,而此初阶之方便不成就,则向上一著的观门,更用不上力,故仍需老实的用功,但可把握禅修原理,并改变一些修行观念。尤其莫将打坐的静态功夫与日常生活分成两截。认为打坐才是修行,日常生活是
世俗的,是造业。刻意的二分使功夫断成两截,也就形成 了障碍。故需调整此观念。将生活也纳入修行的内容中。 以动态用功的方法,去觉照生活中的行为与动作,辅以专 注,以期在生活中,亦能修止。心虽散放,生活虽琐碎, 但肯用功用心,渐渐还是可以置心的。若与静态用功连 贯,久而久之,功夫成热,凝然成片,身心统一,内外统 一,也非不能之事。
一切功夫仍需看个人用功之心。 
在身心统一的止中,由于明觉之心仍甚为敏锐,故非处于深定的不动的定心中,因而仍然时时处处照见。於此再向
上一提为观门功夫。庶几可见性开悟。 其实在止门用功时,也非全无观门用功,只是止门未成就 时,观力较散较弱,不易顿悟见性。 禅入之处 禅的观门根本建立在“心性本净,佛性本具”之中心思想 上。此一中心信念甚为重要,也是禅悟不悟的关键所在。佛法本意是无我、无自性、空。而空即是净,故一切法无我、无自性、一切法空,也即是一切法净。此净非来自他法,而是一一法本具之本性。然无自性苦多以一切法之普通性之本性,无我则偏于生命个体的内在本性,清净则
著重于一切生命,一一生命心性的全体作用。“心性本 净”,此本净的心性,也即是佛性,一切众生皆本具此佛 性,故有见性成佛的内在因素。 禅以此为本,认定每一生命以此内在之本性来修,当可在 见此佛性、本性,而成佛。
依此坚定信念,在观门上,即时时以此本净的心性或佛性 去照见一切法。照见身心的种种行为、动作与状态。既然

0 comments :

Post a Comment

 
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|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- Premium Blogger Themes | Blogger Templates